標籤: 竹窗隨筆

「苟有殷重之心,必有為吹藜者」。晉王嘉《拾遺記.後漢》載:「漢劉向校書天祿閣,夜默誦。有老父杖藜以進,吹杖端,燭然火明。取《洪範五行》之文。天文輿圖之牒以授焉,向請問姓名。云:『太乙之精』,後因以藜火為夜讀或勤奮學習之典。」後人有詩:「天祿閣中藜火動,相州堂上錦衣歸」,前一句說的就是劉向。

「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《竹窗隨筆》道原一篇:「清涼判為無因,清涼判為邪因」,清涼大師是唐代高僧。道的本原,儒釋道三家都不一樣。儒家是世間法,佛家是出世法,道家界於二者之間。三家很難相比,出發點不同。比如《道德經》有言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「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」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」,雖有相通之處,但佛家更[……]

閱讀全文

竹窗隨筆:「世人大約貧賤,富貴二種。貧賤者,固朝忙夕忙以營衣食。富貴者,亦朝忙夕忙以享慾樂。受用不同,其忙一也,忙至死而後已,而心未已也」。忙衣食應當,忙慾樂不應當,衣食不足,人不能活。人身難得,不可輕易舍去。所以衣食要得,慾樂卻要不得。正如孔子所說:「過猶不及」

竹窗隨筆:「賁育無所施其勇,[……]

閱讀全文

神通有三種

據《竹窗隨筆》,神通有三種,報得,修得和證得。報得是因緣果報所得,修得專門修某種神通而得,證得是修道,道成神通自得。比如我們生而為人,能夠觀察世間萬物,宇宙星辰,乃至於我們自己,可以運用工具,發明創造,對旁生道眾生而言,人就是有神通的,這就是報得。有人為修習神通作種種努力,力求出類拔萃,比如練氣功的[……]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