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: 戰國策

人有德於我不可忘,我有德於人,不可不忘。唐雎說的話很有智慧。在秦王面前,唐雎有布衣之怒,他也很勇敢,所以唐雎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。

秦王說到天子之怒:「伏尸百萬,流血千里」,可見秦王很殘暴。當 唐雎挺劍而起時,秦王又長跪而謝,可見秦王也很狡猾,懦弱。夏商周三代,都是末代國君殘暴懦弱,到了秦朝,變[……]

閱讀全文

莊辛勸諫楚襄王,層層設喻,從蜻蜓到黃雀,從黃鵠再到蔡靈侯,最後才說到楚襄王的身上,真是小心翼翼。莊辛為什麼要這樣累?據《戰國策》,莊辛勸楚王,這不是第一次,之前楚襄王寵幸近臣,不理國事。莊辛就曾直言,出過大禍不免。楚襄王斥責他妖言惑眾,所以莊辛跑到了趙國,後來秦國果然攻打出過,襄王又把莊辛請了回來。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《馮諼客孟嘗君》,馮諼替孟嘗君收債,卻把憑證燒了,美其名曰「市義」。後來孟嘗君失勢,薛地的百姓接納了他,可以說馮諼的目光長遠,善於謀劃。但也僅此而已,不能說他真的得到了仁義。因為金錢買不到仁義,仁義是發乎內心,不能用錢買。

假如暫時收買了人心,之後也能言行無虧,人心真的歸順了,這應該是「行止」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《蘇秦以連橫說秦》和《司馬錯論伐蜀》,蘇秦和張儀都主張用武力擴張,甚至討伐周天子,挾天子以令天下。戰國時期這樣的例子很多。其實春秋時已經有這種跡象,很多大的諸侯國常有不臣之心,只不過還有所顧忌。比如襄王不許請隧,晉文公有功於周室,便請求使用天子的葬禮。周襄王嚴詞拒絕。晉文公也只好「不敢請,受地而還」[……]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