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子革對靈王》這篇很特別,楚靈王貪得無厭,子革沒有直諫,而是順著他說。如果直言楚王的錯誤,他可能很難接受。要想他接受,就要讓他感到羞愧。子革先揚後抑,也不直言君過,而是用古人的例子,旁敲側擊。前後反差很大,楚靈王肯定感到了羞愧,心中也很矛盾。但他沒有發脾氣,而是向子革作了一個揖。吃不好,睡不安,雖然[……]
標籤: 左傳
《襄王不許請隧》:「周先王之有天下,規方千里,以為甸服,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,以備百姓兆民之用。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。先王豈有賴焉」。周朝的土地產出,首先供應祭祀天地的供品。其次供給百姓,再次供給官員和貴族,周王排最後。古人敬畏自然,崇敬天地,所以將上帝山川放在首位。百姓耕種勞作,創造財富,沒有百姓[……]
《祁奚請免叔向》:「詩曰,優哉游哉,聊以卒歲」。前半句摘自詩經,後半句詩經沒有。但這兩句話很有智慧。祁奚一番話令趙宣子改變主意,救了叔向。祁奚「不見叔向而歸」,顯見不是為一己私情,而是為國家社稷。「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」,心胸坦蕩,光明磊落,沒必要道謝。
《子產壞晉館垣》:「諸侯舍於隸人,門不容[……]
《呂相絕秦》,天禍晉國,指驪姬之難,驪姬是晉獻公的妃子,她挑撥獻公的父子關係,導致內亂。獻公的兒子夷吾即惠公,另一個兒子重耳,即文公,還有個兒子奚齊,就是驪姬親生。「我有大造於西也」,說晉有德於秦,秦在晉國的西面,鄭在晉的東面。「殄滅我費滑,離散我兄弟」,晉國始祖是武王的兒子,姬姓。滑國也是姬姓國。[……]
《楚歸晉知罃》:「各懲其忿,以相宥也」,懲,克制。各自克制怨恨,相互赦宥人質。「以告不穀」,不穀是諸侯自稱,是一種僭稱。「必告不穀」,逼問之詞。「纍臣得歸骨於晉,寡君之以為戮,死且不朽」,古人講禮義廉恥,知罃打了敗仗被俘,即便歸國,也是戴罪之人,有可能被處死。「若從君惠而免之,以賜君之外臣首,首其請[……]
《子魚論戰》僖公二十二年,「如愛重傷,則如勿傷」全片主旨,在此一句。
《介之推不言祿》僖公二十四年。介之推歸隱,是真歸隱。晉文公即位,大賞群臣。介子推歸隱不言祿,是不求利。其母讓他將歸隱的理由和眾人說明,他說:「言,身之文也。身將隱,焉用文之,是求顯也」。這番話表明他不求名。伴隨晉侯流亡國外,[……]
《齊桓公伐楚盟屈完》:「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」,點名齊國非禮,據《孟子·公孫丑章句下》,燕可伐,孰可伐?為天吏,則可以伐之。諸侯之間不可相互侵伐,即便諸侯國不遵法度,也應由周天子出面討伐。
《宮之奇諫假道》:「大伯虞仲,大王之昭也。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」。昭穆制度,二四六世為昭,三五七世為穆。大王[……]
石蠟諫寵州吁,「將立州吁,乃定之矣。若猶未也,階之為禍」。如果要立州吁,應盡快確定。如果未定,縱容會使他造成禍害。階,台階,一級一級,大意是逐漸地引導,縱容。-《古文觀止》《左傳》
臧僖伯諫觀魚,《左傳》隱公五年。「公將如棠觀魚者」,公,即魯隱公。如果是其他人,會指明。比如鄭莊公戒飭守臣,「公[…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