酷吏列傳序,引老子的話:「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。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」。不認為自己有德,是真正的有德,是德之上。認為自己沒有喪失道德,這是無德的表現,是德之下。換言之,仁德,人人本具,無需外求。只要返璞歸真,就與仁德融為一體。也就沒有得失之分了。結語:「在彼不在此」德治為主,法治為輔。法治治標,德治治[……]
標籤: 史記
管仲的治國方法和儒家不同。「令順民心,俗之所慾,因而予之。俗之所否,因而去之」。簡而言之,就是順應民心。儒家主張教化民心,如《大學》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。為政者不但自己要昭明仁德,也要使人民歸於仁義,並不是一味順民行事,而是肩負教化天下的責任。當然為政者自己必須具備仁德,這和[……]
人有德於我不可忘,我有德於人,不可不忘。唐雎說的話很有智慧。在秦王面前,唐雎有布衣之怒,他也很勇敢,所以唐雎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。
秦王說到天子之怒:「伏尸百萬,流血千里」,可見秦王很殘暴。當 唐雎挺劍而起時,秦王又長跪而謝,可見秦王也很狡猾,懦弱。夏商周三代,都是末代國君殘暴懦弱,到了秦朝,變[……]
一、臥薪嘗膽,講的是春秋時,越國被吳國打敗,越王勾踐睡柴草,嘗苦膽,最後打敗吳國,成功雪恥。但在史記中,只有嘗膽,沒有臥薪。《史記.越王勾踐世家》
二、歷史中有兩個齊桓公,一個是春秋時人,公子小白,姜姓,是春秋五霸之首。另一個是戰國時人,姓田名午,扁鵲曾為其診病。《扁鵲倉公列傳》
《史记》[……]
公儀休為魯相「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,受大者不得取小」,這句話可用下文解釋,公儀休嗜魚不受,他說:「今為相,能自給魚,今受魚而免,誰複給我魚者?吾故不受也」,所以受大者不得取小,應解為:「官居高位,食朝廷俸祿,不得向下屬收受賄賂」
古人有氣節,有原則,李離就是這樣的人,他是法官,誤判了一人死刑[……]
林放問禮之本,子曰:「大哉問,禮,與其奢也,寧儉。喪,與其易也,寧戚。」奢的本意是奢侈,儉是節儉。禮沒有奢侈和節儉之分,但禮有複雜和簡約之分。林放問禮的本質,孔子說禮簡單比複雜好,禮只是一個工具,用以約束行為,格物致知,修身養性。和繪事後素是一個意思。
《李將軍列傳》:「大將軍,驃騎將軍大出擊[……]
《淮陰侯列傳》韓信請劉邦立自己為代理齊王,「漢王大怒」,張良和陳平提醒劉邦,楚軍正包圍滎陽。如果韓信叛亂,形勢不利。劉邦馬上改變口風:「大丈夫定諸侯,即為真王耳,何以假為」。劉邦怒,是真實想法。封韓信為王是權宜之計,他只是利用韓信的軍事才能。
《扁鵲倉公列傳》:「人之所病,病疾多,而醫之所病,[……]
「愚者暗成事,智者睹未形」,事情已經發生,愚者還未看清,事情剛剛萌發,智者已經看到結局。「愚者所笑,賢者察焉」,也是這個意思。這是趙武靈王說的話,他準備推行胡服騎射,又擔心被世人嘲笑,所以用這番話來解嘲,表達決心。胡服騎射後,趙國軍力有所提升,但仍被秦國消滅,秦滅趙,楚滅秦,循環往復,沒有多大意思。[……]
周公攝政:「周公乃告太公望」,太公望,姜姓,名望,滅殷有功,封於齊,是齊國始祖。管叔和周公都是武王的弟弟,康叔也是武王的弟弟。周公封於魯,康叔封於衛。[…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