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: 古文觀止

知進不難,知退卻難。能激流勇退者很不容易。
《古文觀止》送楊少尹序[……]

閱讀全文

李願很坦率,跑去隱居,并不假清高,明確説自己不討厭官場生活,只是命運不好,做不得官,所以去隱居盤古。韓愈很羡慕這位老朋友。只是還沒有那麽灑脫。
《古文觀止》[……]

閱讀全文

韓愈一個月内寫了三封信,都是寫給宰相的。他想自薦做官,他做官,不是窮,不是爲了掙錢,據他説,是爲了推廣道德,實現抱負。那個宰相不理韓愈。他就連寫了三封信,非常執著。一般人不可能這樣做,注解說韓愈不卑不亢,一次沒理寫信,兩次沒音信,又寫信。多少還是有些卑微,但韓愈言卑而志高,這和我們普通人可不同,相信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「不事王侯,高尚其事……王臣蹇蹇,匪躬之故」。不做官,處事可以清高一些,如果做官就很難了,因爲做官要奮不顧身。「居無用之地,而致匪躬之節……在王臣之位,而高不事之心,則冒進之患生,曠官之刺興」。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但如果在其位,也不謀其政,而且很清高,那就不對了,也就是説,遠離名利場,心裏就別總想著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「愈與李賀書,勸賀舉進士,賀舉進士有名,舉賀爭名者毀之」。韓愈給李賀寫了一封信,勸他考進士。李賀有才,考進士一定能榜上有名(這時還沒考),爭名者就詆毀他,爭名者就是妒忌李賀才能的人,或者是與李賀有競爭的同考者。

「賀父名晉肅,賀不舉進士為是」。李賀的父親名叫李晉肅,晉和進同音,應該避諱進士考試[……]

閱讀全文

王承福的想法是,我能力有限,就管好自己,顧不得別人。雖然做工很辛苦,卻很心安,不做非分之想。這種想法也不錯,起碼安分守己。這樣的人很本分,做人應該本分。

佛家說的渡人濟世,是另一回事。「眾生無邊誓愿渡」,這是修行方法,通過渡人濟世,最後識見本性,認識到並無眾生可渡。就像《金剛經》說的那樣:「滅[……]

閱讀全文

雲從龍,易經中的話。龍能噴雲吐霧,龍吐出的氣,聚在一起,就是雲。

《古文觀止》雜說一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「聖人不死,大盜不止。剖斗折衡,而民不爭」,這是莊子裡的話。韓愈作原道,批評這話不對,韓愈的話也有道理,他所謂聖人,即是先驅者,教人們造房子,生火,做衣服等等。這些都是先驅者,如果沒有這些人,人類也許會滅絕,也許不會,至少是不能進步。

韓愈的話,單獨看有道理。但和莊子所說不是一個意思。莊子的話[……]

閱讀全文

秦始皇建阿房宮,是為了享樂。看不出有其他目的。他統一六國,天下一統,開始自命不凡,自名始皇帝。又建阿房宮。從六國搶來的珍寶,多的沒處放,就隨處扔。秦始皇真的相信能千秋萬代嗎?如果他真那麼想,那就是傻。

沙丘之謀,秦始皇臨終前,令扶蘇治喪,看來是想傳位給扶蘇。這說明他臨終前很清醒。之前治罪扶蘇,[……]

閱讀全文

弔古戰場文,話題沉重,卻是事實。從古到今,戰爭未曾停止,作者愛好和平,又無可奈何。後一篇是陋室銘,這兩篇連在一起,很有意思。前者描寫戰爭,畫面真實,那麼殘酷。後者描寫一位隱士的生活,又是那麼寧靜祥和。

如果提煉一下,一個是遊牧文明,一個是農耕文明。農耕文明的特點就是與世無爭,遊牧文明就野蠻的多[……]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