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伯樂一過冀北之野,而馬群遂空」。伯樂一來,馬群都空了,伯樂春秋時秦國人,善相馬。
「吾所謂空,非無馬也,無良馬也」。原來如此,伯樂只選良馬。
「東都,固士大夫之冀北也」。冀北,良馬產地。尤,出類拔萃。南面,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,皇帝見群臣時面南而坐,指皇帝。
「愈縻於兹,資二生以待老」。韓愈和[……]
分類: 歷史
知進不難,知退卻難。能激流勇退者很不容易。
《古文觀止》送楊少尹序[……]
李願很坦率,跑去隱居,并不假清高,明確説自己不討厭官場生活,只是命運不好,做不得官,所以去隱居盤古。韓愈很羡慕這位老朋友。只是還沒有那麽灑脫。
《古文觀止》[……]
韓愈一個月内寫了三封信,都是寫給宰相的。他想自薦做官,他做官,不是窮,不是爲了掙錢,據他説,是爲了推廣道德,實現抱負。那個宰相不理韓愈。他就連寫了三封信,非常執著。一般人不可能這樣做,注解說韓愈不卑不亢,一次沒理寫信,兩次沒音信,又寫信。多少還是有些卑微,但韓愈言卑而志高,這和我們普通人可不同,相信[……]
王承福的想法是,我能力有限,就管好自己,顧不得別人。雖然做工很辛苦,卻很心安,不做非分之想。這種想法也不錯,起碼安分守己。這樣的人很本分,做人應該本分。
佛家說的渡人濟世,是另一回事。「眾生無邊誓愿渡」,這是修行方法,通過渡人濟世,最後識見本性,認識到並無眾生可渡。就像《金剛經》說的那樣:「滅[……]
秦始皇建阿房宮,是為了享樂。看不出有其他目的。他統一六國,天下一統,開始自命不凡,自名始皇帝。又建阿房宮。從六國搶來的珍寶,多的沒處放,就隨處扔。秦始皇真的相信能千秋萬代嗎?如果他真那麼想,那就是傻。
沙丘之謀,秦始皇臨終前,令扶蘇治喪,看來是想傳位給扶蘇。這說明他臨終前很清醒。之前治罪扶蘇,[……]
弔古戰場文,話題沉重,卻是事實。從古到今,戰爭未曾停止,作者愛好和平,又無可奈何。後一篇是陋室銘,這兩篇連在一起,很有意思。前者描寫戰爭,畫面真實,那麼殘酷。後者描寫一位隱士的生活,又是那麼寧靜祥和。
如果提煉一下,一個是遊牧文明,一個是農耕文明。農耕文明的特點就是與世無爭,遊牧文明就野蠻的多[……]
龍漦是龍的口水。夏朝皇帝將龍的口水封藏在宮廷院子裡。很多年沒人發現,周朝時龍涎流出來,一宮女遇上後懷孕,生下的就是褒姒。周幽王寵愛褒姒,西周滅亡。「識夏庭之遽衰」,夏朝庭院的龍涎,導致西周滅亡。那意思武后專權,唐朝也不免於此。
一抔之土未平,是說唐高宗李治,六尺之孤何托是說唐中宗李顯。李顯和李[……]
蘭亭集序,歸去來辭,桃花源記。三篇之中,最喜歡桃花源記,前兩篇都不太喜歡。蘭亭集序修辭華麗,歸去來辭有隱士情懷,二者都有很多感慨的話,抒發感情比較多,枯燥一些。桃花源記就不同,是講故事,雖是虛構,卻寓情於事,以敘事為主。看了故事,自然感歎世事變遷,感情在字裡行間,自然流露,並沒有一絲造作之態。[……]
楊惲寫信給孫會宗,很不客氣。這是一封回信,不知道孫會宗說了什麼,楊惲如此不滿。
-《古文觀止》報孫會宗書
後世尊諸葛亮為武侯,不是沒有道理。前出師表,殷殷囑託,像慈父對嬌兒。後出師表,披肝瀝膽,像壯士辭行。前者忠心,後者勇武。忠武兩個字,用來形容諸葛亮,再合適不過了。
《古文觀止》[…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