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: 文化

「不事王侯,高尚其事……王臣蹇蹇,匪躬之故」。不做官,處事可以清高一些,如果做官就很難了,因爲做官要奮不顧身。「居無用之地,而致匪躬之節……在王臣之位,而高不事之心,則冒進之患生,曠官之刺興」。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但如果在其位,也不謀其政,而且很清高,那就不對了,也就是説,遠離名利場,心裏就別總想著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「愈與李賀書,勸賀舉進士,賀舉進士有名,舉賀爭名者毀之」。韓愈給李賀寫了一封信,勸他考進士。李賀有才,考進士一定能榜上有名(這時還沒考),爭名者就詆毀他,爭名者就是妒忌李賀才能的人,或者是與李賀有競爭的同考者。

「賀父名晉肅,賀不舉進士為是」。李賀的父親名叫李晉肅,晉和進同音,應該避諱進士考試[……]

閱讀全文

雲從龍,易經中的話。龍能噴雲吐霧,龍吐出的氣,聚在一起,就是雲。

《古文觀止》雜說一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「聖人不死,大盜不止。剖斗折衡,而民不爭」,這是莊子裡的話。韓愈作原道,批評這話不對,韓愈的話也有道理,他所謂聖人,即是先驅者,教人們造房子,生火,做衣服等等。這些都是先驅者,如果沒有這些人,人類也許會滅絕,也許不會,至少是不能進步。

韓愈的話,單獨看有道理。但和莊子所說不是一個意思。莊子的話[……]

閱讀全文

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由就是走路的意思,引申為指引。對待百姓,必須先以仁德來引導他,不可以先賦予他才智。中國有句話,德才兼備,德在先,才在後。人必須要先修身養性,然後再施展才智。如果社會上的人,不講修養,只提倡才智,每個人都恃才傲物,結果就是爭論不休,相互傾軋,最後分崩離析。這都是缺少修養,沒有節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《子革對靈王》這篇前面平淡,後面精彩。子革的諫術實在高超。楚靈王能夠食寢不寐,說明還有羞恥之心。

《召公諫厲王止謗》厲王一怒一喜,盡顯小兒情狀,不像君王的樣子。作者用譏諷口吻。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《祁奚請免叔向》:「詩曰,優哉游哉,聊以卒歲」。前半句摘自詩經,後半句詩經沒有。但這兩句話很有智慧。祁奚一番話令趙宣子改變主意,救了叔向。祁奚「不見叔向而歸」,顯見不是為一己私情,而是為國家社稷。「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」,心胸坦蕩,光明磊落,沒必要道謝。

《子產壞晉館垣》:「諸侯舍於隸人,門不容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《呂相絕秦》,天禍晉國,指驪姬之難,驪姬是晉獻公的妃子,她挑撥獻公的父子關係,導致內亂。獻公的兒子夷吾即惠公,另一個兒子重耳,即文公,還有個兒子奚齊,就是驪姬親生。「我有大造於西也」,說晉有德於秦,秦在晉國的西面,鄭在晉的東面。「殄滅我費滑,離散我兄弟」,晉國始祖是武王的兒子,姬姓。滑國也是姬姓國。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《楚歸晉知罃》:「各懲其忿,以相宥也」,懲,克制。各自克制怨恨,相互赦宥人質。「以告不穀」,不穀是諸侯自稱,是一種僭稱。「必告不穀」,逼問之詞。「纍臣得歸骨於晉,寡君之以為戮,死且不朽」,古人講禮義廉恥,知罃打了敗仗被俘,即便歸國,也是戴罪之人,有可能被處死。「若從君惠而免之,以賜君之外臣首,首其請[……]

閱讀全文

《子魚論戰》僖公二十二年,「如愛重傷,則如勿傷」全片主旨,在此一句。

《介之推不言祿》僖公二十四年。介之推歸隱,是真歸隱。晉文公即位,大賞群臣。介子推歸隱不言祿,是不求利。其母讓他將歸隱的理由和眾人說明,他說:「言,身之文也。身將隱,焉用文之,是求顯也」。這番話表明他不求名。伴隨晉侯流亡國外,[……]

閱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