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麽叫七層寶塔。「七層寶塔就是代表這個肉身怎麽叫七層?前五識:眼耳鼻舌身。第六意識,第七末那識。所以是七層寶塔,不是八層。七層寶塔如何點亮呢?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就是點燃了心燈。如此就能發出生命的光輝,道理在這裏」。第一次看到這種比喻,所以記錄一下。
《藥師經的濟世觀》[……]
分類: 佛書
人類三種病,十九世紀肺病,二十世紀癌症二十一世紀精神病。查資料知道,這本書是南師在一九八一年的演講錄音,年代很早。最後還説,「你們年輕人,活到八九十歲,就可以看到未來世界,都是因爲生活的壓力,物質的引誘而患精神病」現在距那時有四十多年,當時的年輕人現在也有七八十歲了。不過在那個年代,大陸還是計劃時代[……]
南師講轉輪聖王時,說了一個故事。元朝某位名畫家,畫了兩隻牛打架,卻被一個放牛娃看出破綻。那意思是名畫家很少有,很難得。世間的英雄就更難得,轉輪聖王當然更難了。不是隨便一個皇帝就是輪王的,轉輪聖王有七寶莊嚴,莊嚴是妝飾的意思。
轉輪聖王是十地菩薩入世,教化眾生。神農黃帝,乃至於堯舜,都可比作治世[……]
弘一法師開示,針對他人誤解佛法,說了十條釋疑。從前看這篇時,覺得不是佛學本義。比如第六條,佛法非不宜於國家興盛,並舉例戒日王和阿育王。因為信佛,所以統一國家。二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,佛不贊成打仗,可統一國家靠的是戰爭,並不是教化。這是當時的想法。
現在再看,感受就不同了。弘一法師是方便說。為了消[……]
「苟有殷重之心,必有為吹藜者」。晉王嘉《拾遺記.後漢》載:「漢劉向校書天祿閣,夜默誦。有老父杖藜以進,吹杖端,燭然火明。取《洪範五行》之文。天文輿圖之牒以授焉,向請問姓名。云:『太乙之精』,後因以藜火為夜讀或勤奮學習之典。」後人有詩:「天祿閣中藜火動,相州堂上錦衣歸」,前一句說的就是劉向。
「[……]
《竹窗隨筆》道原一篇:「清涼判為無因,清涼判為邪因」,清涼大師是唐代高僧。道的本原,儒釋道三家都不一樣。儒家是世間法,佛家是出世法,道家界於二者之間。三家很難相比,出發點不同。比如《道德經》有言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「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」。《楞嚴經》云:「凡有言說,皆無實義」,雖有相通之處,但佛家更[……]
了凡四訓:「內捨六根,外捨六塵,一切所有,無不捨者。苟非能然,先從財上布施」。這段話解釋了布施的道理,《法華經》說:「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智」。也是這個意思,凡事要由淺入深。
虛雲和尚開始錄:「不要口上說得錦上添花,滿肚子貪嗔癡慢。說得行得才是言行無虧。否則不如不說」。這段話警醒世人,應時刻謹[……]
四依法:「糞掃衣,常乞食,樹下坐,腐爛藥」。糞掃衣就是不穿新衣,若有別人扔掉的衣服,扔在垃圾堆或髒污的衣服,就撿起來洗淨穿上。常乞食就是只吃乞討來的食物,不舉火,不做飯,討不到就不吃。樹下坐是不住房屋,只在樹下坐著休息,不管颳風下雨,都是如此。腐爛藥是生病不買藥,如遇人家扔掉的藥就撿來吃,否則就不吃[……]
昔有人問壽昌禪師云:「佛制比丘,不得掘地,損傷草木,今何自耕自種?」答云:「我輩只是悟得佛心,堪傳佛意,指示當機,令識心性耳。若以正法格之,僅可稱剃頭居士,何敢當比丘之名耶?」又問:「設令今時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,師將何以視之?」答云:「設使果有此人,當敬如佛,待以師禮」。 摘自《律學答疑》[……]
唐代以前寺廟分為官寺和私寺,規模大的稱寺,規模小的稱蘭若。蘭若數量為寺的十倍,有唐人的奏折說:「今之僧寺,無處不有,或比滿城邑之中,或連溢屠沽之肆,或三五少僧共立一寺,梵唱屠音連檐接響」又有古語說:「世上好話佛說盡,天下名山僧占多」。
佛寺多在山林之中,所以寺門稱山門,寺坐北朝南,由南往北,為[…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