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弟子,入則孝,出則悌,謹而信,汎愛衆,而親仁。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
古代聖賢有限,他們的文獻,把文化提煉成文字,總是先有行,然後再寫成文字。必然有適合的土壤,才能有聖賢和文獻。不然的話,爲什麽外國沒有孔子,偏偏中國出現孔子呢。還是中國有這種文化基礎,學文化也是這樣,學的是行止,要孝悌謹信,愛衆親仁,付諸行動。有餘力,再鑽研文獻。
如果這種文化,行持的人很少,只有幾個研究文獻的國學大師,也可以說該文化已經快斷絕了。這就像有些佛學家,并不關心教義,也不行持正法,只做考證功夫,相當於説食不飽,畫餅充飢。任何學問,總是以行動最緊要,忽有所感,藉以自省。
《論語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