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律典中有一個故事,兩個比丘結伴前去見佛。路途中口渴難耐,走到一水井前,一比丘汲水便飲,另一比丘則不飲。飲水比丘問,你爲何不飲。回答說,世尊所定戒律,不得飲有蟲之水。飲水比丘勸説,長老但飲無妨,不然就渴死了,還能見著佛麽。回答說,我寧可死了,也不能破壞戒律,結果乾渴而死。飲水比丘獨自來到佛所,佛說,那位比丘已升三十三天,你雖見到了我,但因爲放逸行爲,不守戒律,已離我更遠了。
經查,這個故事出自僧祇律。
中唐以前,佛寺多有七種建築,一佛塔,二佛殿,三講堂,四鐘樓,五鼓樓,六僧房,七齋堂。這種格局成爲七堂伽藍。
六時,即白天三時,晨朝,日中,日沒。夜間三時,初夜,中夜,後夜。
古印度,每年四月至七月,逢夏季多雨,僧人禁止外出,稱爲安居或結夏。因夏季雨水較多,物類繁盛,方尺之地,悉並有蟲。安居期内,僧人以修學律儀爲主。安居期結束,即解夏日,僧人要集會自恣,即懺悔。
又有禪僧,每年冬季舉行參禪活動,從十月十五日起,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,稱爲結冬。以七日為一個階段,成爲打禪七。净土宗也有這種制度,期間修念佛法門,稱爲打佛七。
《中國古代高僧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