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事王侯,高尚其事……王臣蹇蹇,匪躬之故」。不做官,處事可以清高一些,如果做官就很難了,因爲做官要奮不顧身。「居無用之地,而致匪躬之節……在王臣之位,而高不事之心,則冒進之患生,曠官之刺興」。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但如果在其位,也不謀其政,而且很清高,那就不對了,也就是説,遠離名利場,心裏就別總想著做官,否則就會因冒進而有禍患。如果做了官,那就不要清高,要奮不顧身去做事,否則就會有譏刺,這段引用易經的話,很有道理。「志不可則,而尤不終無也」,這種心態不能效法,因爲這樣下去,錯誤將難以避免。「視政之得失,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」,越國離秦國很遠,秦人肥瘦,越人漠不關心。借此說陽城雖然身居大夫,卻不關心朝政。
「有官守者,不得其職則去」,做官的人,沒有盡到責任就應該離去。
「得其言而不言,與不得其言而不去,無一可者也」,應該諫言卻不諫言,不諫言又不離去,這兩樣都不可以。後面引的話是摘自論語,「仕不為貧」,不是因爲貧窮才去做官,「陽子之秩祿,不為卑且貧」,像陽城這樣的官位和俸祿,既不算卑微,也不算貧窮,兩個為字有區別。
「爾有嘉謨嘉猷,則入告爾后於内」,你有好謀略,就進去告訴君主(不要在外面諫言),后就是君主,上古時稱君主為后。
《古文觀止》爭臣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