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愈與李賀書,勸賀舉進士,賀舉進士有名,舉賀爭名者毀之」。韓愈給李賀寫了一封信,勸他考進士。李賀有才,考進士一定能榜上有名(這時還沒考),爭名者就詆毀他,爭名者就是妒忌李賀才能的人,或者是與李賀有競爭的同考者。
「賀父名晉肅,賀不舉進士為是」。李賀的父親名叫李晉肅,晉和進同音,應該避諱進士考試。此說法無理,但既然有人提出來,必有歪理。還要看韓愈後面怎樣辯白,也就能知道歪理的由來了。
律曰:二名不偏諱,兩個字只避一個字即可。比如孔子母親叫徵在,兩個字別一起說就可以,只說一個字是可以的。律是禮記。
不諱嫌名,同音字不用避諱。
「周之時有騏期,漢之時有杜度,此其子宜如何諱」,這個例子絕妙,姓和名同音,如果要避諱,兒子就不能隨父姓。
「官宦宮妾,不敢言諭及機」,唐代宗名李豫,諭和豫同音。機有可能指李隆基,機和基同音。
「周公作詩不諱」,周文王名姬昌。《詩經》有:「克昌厥後」。做善事,使後代興旺。又有:「駿發爾私」。駿通畯,田官。私,梠,農具。田官們,拿起你們的農具。這兩句詩,都沒避諱文王和武王的名字。
「曾子不諱昔」,論語泰伯篇,曾子有這樣的話,「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」。曾子的父親叫曾皙,可見曾子不避諱同音字。
「康王釗之孫,實為昭王」。周康王叫姬釗,他的兒子是周昭王,也就是說兒子的諡號,與父親名字同音。但周人並不避諱。這裡的孫,應是子孫的意思。
「不聞諱滸勢秉機」,唐高祖李淵,他的祖父叫李虎,他的父親叫李昞,兒子李世民,玄宗李隆基。這四個字分別與這四人的名字同音。
「今世之士,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,而諱親之名,則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,亦見其惑也」。不學古人的德行,諱親之名,倒是比古人還嚴苛。這就叫舍本逐末。
《古文觀止》諱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