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聖人不死,大盜不止。剖斗折衡,而民不爭」,這是莊子裡的話。韓愈作原道,批評這話不對,韓愈的話也有道理,他所謂聖人,即是先驅者,教人們造房子,生火,做衣服等等。這些都是先驅者,如果沒有這些人,人類也許會滅絕,也許不會,至少是不能進步。
韓愈的話,單獨看有道理。但和莊子所說不是一個意思。莊子的話有前言後語,聖人好比山峰,大道好比山谷,山峰和山谷相對,世界萬物都是這樣,沒有絕對只有相對。山谷之所以為谷,是有山峰的緣故。矮之所以矮,是有高的緣故,反之亦然。所以莊子的話是相對論,是說世界本源。韓愈說的都是入世學問,所謂治國安民,存世之說。他們兩個人所說,根本不是一回事。莊子在前,自然看不到韓愈的話,但韓愈在後,肯定知道莊子的話。知道卻了解不深,所以會錯了意。
老子也是一樣,韓愈說的道最多是處世之道。老子說: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。這個道是恆常不變的道理,是世界的本源,並不是怎樣為人處世,待人接物。
佛家是出世學問,儒家是入世學問,道家介於二者之間。人生一世,安身立命是不免的。安身之餘,又難免思考物我境界,世界本源。就像老子說的常道。三種學問互不干擾,又彼此借鑒。比如佛家要出世,要解脫,可沒人生來就能得解脫。畢竟人道難得,總要吃喝拉撒,存世渡世。
道家說:「道非常道」,可《道德經》還是要用文字道出。金剛經也有筏喻之說。王陽明是儒家集大成者,他卻說心外無物。可見儒釋道三家,多有相通的地方,要想出世,必先入世。三家只是階段不同,更要互通有無。絕不是韓愈說的那樣,勢不兩立,不能共存的。
《古文觀止》原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