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花緣中的小故事

《鏡花緣》的作者是李汝珍,他所處年代歷經乾隆,嘉慶和道光,大體與沈三白同時。這本小說的前半部主講異域風物,最有趣味。其中不乏奇思妙想,更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小細節。

第十七回黑齒國,多九公與二位才女辯論,說到孔子的一句話:「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」才女說古本論語在“樂”字後有一“道”字,貧而樂道,富而好禮,恰好相對。這裡所說的古本不知是什麼。但據論語譯注,皇侃本論語的原文確實是“貧而樂道”,而皇侃所處年代為南朝梁。再往前則有東漢鄭玄的註解“樂謂志於道,不以貧為憂苦”。

第十六回,唐敖與老者打招呼:「初次識荊,就來打擾,未免造次。」後來到了小人國,多九公問「識荊」是什麼典故,唐敖卻答:「再過幾十年,九公就看見了。」唐敖之所以這樣回答,其實有個緣故。原來李白曾給韓朝宗寫過一封信,信中有一句話:「生不用封萬戶侯,但願一識韓荊州。」韓朝宗是荊州刺史,所以李白稱呼他為韓荊州。這句話流傳下來,於是人們便用識荊二字作為初次見面的問候語。可是鏡花緣是武則天時的故事,李白卻是玄宗時的人,前後相差了幾十年。多九公是書中人物,自然不會預見李白的這句話。所以此處是作者代唐敖作答。

二十六回,唐敖一行人在厭火國遇火,人魚噴水報恩。多九公說道:「馬有垂韁之意,犬有濕草之恩」這是兩則故事,第一則出自《異苑》,說五胡十六國中有個前秦國,有一次大將符堅戰敗,落荒而逃,不幸失足掉到了山洞里,他的坐騎跪在澗邊,把韁繩垂下來救了他的性命,所以說馬有垂韁之意。第二則出自《搜神記》,說有一個人叫李信純,他養了一條狗叫黑龍,有一天李信純出門訪友,吃的酩酊大醉,回家路上摔倒在草地裡睡著了。這時正好有個獵人放火圍獵,黑龍拉他不動,便縱身跳入水中,再用身子將草打濕,反復多次,李信純得以不死。所以說犬有濕草之恩。

第三十四回,林之洋在女兒國做了王妃,描寫纏足的一段非常細緻。如:「今日也纏,明日也纏,並用藥水熏洗,……腳面彎曲折作兩段,十指俱已腐爛,日日鮮血淋漓」。從這段文字可見纏足的可怕,李汝珍藉此為世間女子鳴不平,書中林之洋實為代天下男子受過。至於纏足從何時興起的,未有定論。據《宋史》記載:「理宗朝,宫人束脚纤直」可見宋代宮廷已經盛行纏足之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