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說,糧食是好東西。糧食能吃,能填飽肚子。這是根本,金銀既不能吃,也不能穿,但大家都追逐金銀珠寶,沒用的東西,大家都想要,就是貪。最初肯定不是這樣,必然是有人帶頭。晁錯說帶頭者是皇帝,也就是居上位者。在上古時,肯定是居上位者最先擺脫衣食之憂,吃飽穿暖,會想到美和裝飾。上面的人如此,下面的人也跟著學。漸漸形成風氣,溫飽是本,其他是末,捨本逐末不應該。難道保本逐末就應該嗎。如果有所節制,適可而止,也無不可。但風氣形成了,再回去,再止住就難了。貪婪哪有盡頭呢。
所以晁錯想了一個辦法,用糧食換爵位,以此使百姓歸農。這個辦法不好,這相當於買賣官爵。即便這個爵位只是空殼,也助長了不好的風氣。時間一久,就會出問題。官爵還能交易,人們的底線會越來越低。
晁錯還說,五口之家,種一百畝地。每戶還要出兩名徭役。可見種地很苦,而經商就容易得多,不用風吹日曬,卻能不愁吃穿。很多人都跑去經商,不種地了。與其用糧食換爵位,還不如減輕徭役和賦稅。縮減皇家官員的用度。讓利於民。至於經商,事已至此,也不可能禁止,加以約束也就行了。
-《古文觀止》論貴粟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