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馬遷是個什麼樣的人,他是官宦世家,父親是當官的。子承父業,司馬遷也是史官。他為李陵求情,獲宮刑。李陵和司馬遷是同窗,打仗時投降了匈奴。司馬遷認為李陵是迫不得已,而且他覺得李陵很有才能。
據司馬遷說,古代對刑餘之人是看不起的。所以他的後半生都很難過,只能用一腔心血注入史記這部書裡。司馬遷這個人很忠君愛國,雖然遭受不幸,但他沒有怨言,並不是不敢,從他給朋友的信中能看出,他是真的忠於皇帝。
司馬遷很尊崇孔子,他認為孔子是聖人。孔子如何看待司馬遷,就不知道了。孔子在前,司馬遷在後,兩人不在一個時代。東周時,孔子認為已經禮崩樂壞,這種崩壞,至秦始皇時到達頂峰。壞了的東西怎能完全復原呢。漢代雖然一統天下,也未必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世界。孔子所向往的是上古時期,特別是堯舜時代。司馬遷和孔子區別還是很大,因為他們所處環境完全不一樣。壞了的東西,再怎麼修復,也不是原來的東西了。
「削木為吏,議不可對,定計於鮮也」。定計於鮮,一般解釋是自殺,這樣就能解釋這句話。「刑不上大夫」並非說官員有特權,和百姓區別對待。而是說在受辱之前,就選擇自殺,以表明氣節。這是在士人角度說,臨刑不受辱。
司馬遷沒自殺,也許有他的原因。比如先父囑託,尚未完成。但事已至此,他只有悲憤而已。
-《古文觀止》報任安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