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仲的治國方法和儒家不同。「令順民心,俗之所慾,因而予之。俗之所否,因而去之」。簡而言之,就是順應民心。儒家主張教化民心,如《大學》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。為政者不但自己要昭明仁德,也要使人民歸於仁義,並不是一味順民行事,而是肩負教化天下的責任。當然為政者自己必須具備仁德,這和管仲的治國方法不一樣。史記說其:「論卑而易行」,孔子不讚成管仲,太史公亦復如是。而說到晏子,太史公寧願為其執鞭,以便能親近賢良,仰慕之心,溢於言表。管晏列傳,一褒一貶,就很明白了。

《古文觀止》-史記管晏列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