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襄王不許請隧》:「周先王之有天下,規方千里,以為甸服,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,以備百姓兆民之用。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。先王豈有賴焉」。周朝的土地產出,首先供應祭祀天地的供品。其次供給百姓,再次供給官員和貴族,周王排最後。古人敬畏自然,崇敬天地,所以將上帝山川放在首位。百姓耕種勞作,創造財富,沒有百姓的勞動,一切都無從談起,所以百姓僅次於天地。至於官員和周王,只能居末位。這段話出自周襄王之口。是周先王的法度。至於是否言出法隨,並不重要。重要的是這種理念很好,人必須要敬畏自然,人定勝天不現實。敬畏的方式也不一定是祭祀。但不能不敬。以民為本也是同理。古代帝王很多未能言行如一。但不能因此就否定這種理念,錯的是人,而未必是方法。—《古文觀止》 襄王不許請隧,摘自左傳

裡革割破了魯宣公的漁網,宣公沒有生氣。不但接受了建議,還要把破了的漁網留在身邊,以便時刻警醒自己。知錯就改不容易。古人為我們做了榜樣。—《古文觀止》裡革斷罟匡君,摘自《國語》魯語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