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以前寺廟分為官寺和私寺,規模大的稱寺,規模小的稱蘭若。蘭若數量為寺的十倍,有唐人的奏折說:「今之僧寺,無處不有,或比滿城邑之中,或連溢屠沽之肆,或三五少僧共立一寺,梵唱屠音連檐接響」又有古語說:「世上好話佛說盡,天下名山僧占多」。
佛寺多在山林之中,所以寺門稱山門,寺坐北朝南,由南往北,為天王殿,大雄寶殿,講堂等。天王殿供彌勒,大殿供佛,講堂集會。東西配殿供護法和祖師。另有寺院設觀音殿,羅漢堂等。此為一般中國佛寺的結構。
唐末五代畫家作羅漢像,共計十八尊,宋代蘇軾題贊十八首,十八羅漢的說法從此開始。《盂蘭盆經》載:「佛弟子目犍連,看到亡母受苦,在七月十五日集飲食於盆中,供養諸僧,救拔亡母。南朝梁武帝,依該經設齋,是為盂蘭盆會。」
飯後鐘的典故,唐代書生王播寓居某寺廟,隨僧齋飯,和尚日久生厭,於是改為飯後敲鐘,後來王播進士及第,三十年後故地重遊,昔日寺廟題詩處,都以碧紗罩其名。王播感歎,作詩以記:「上堂已了各西東,慚愧阇黎飯後鐘,三十年來塵撲面,而今始有碧紗籠」,阇,此處讀蛇,高僧義。
讀《寺院映現的中國》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