樊噲闖入後,有一段慷慨陳詞。如果項羽打算殺劉邦,他就會藉此機會發作。如果項羽不打算殺劉邦,他應該回答樊噲的話。可是項羽只說了一個「坐」字,可見項羽此時是猶豫不決的。
項羽聞四面楚歌,自為詩「力拔山兮氣蓋世,時不利兮騅不逝,騅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」,司馬遷措辭很準,確實是悲歌慷慨。
鴻門宴項羽放走劉邦,范增說:「豎子不足與謀」。《三國演義》董卓遷都,諸侯按兵不動,曹操也說了這句話。羅貫中引用了史記中的話。
項羽陰陵失道,田父故意指錯路,原文用的是「紿」,就是欺騙。所以田父應該是故意的,田父為什麼欺騙項羽,原文沒有寫。項羽殺戮過重,也許這位田父心存怨恨。司馬遷藉此說明項羽失去民心,這是一種可能。
項羽「慾東渡烏江」,聽了亭長的一番話,項羽又不渡江了。亭長的話有兩個重點,一是江東有數十萬人之眾,二是只有一條船。可能這兩句話觸動了項羽的自尊心。所以他說:「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無一人還,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,我何面目見之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