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海上行旅-民國上海遊記》有一篇文章「上海的鳥瞰」。文中將九曲橋的守舊居民比作烏龜,把西洋舞場中的青年稱為進步。比如這段話:「醇酒婦人,狂歌達旦的生活,雖屬個人主義的享樂,但並非道德高下的問題,實因狂歌醉舞之人有生命力。一旦施於正當用途,就會大有作為。」這篇文章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話。
中國有一句古話:「克己慎行」,這是古代文人的行為準則,雖然後世的人並沒有完全照做,但這個思想對國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。比如中國人總是精打細算,凡事都思前想後,表現出來就顯得木訥含蓄一些。西方人則不同,他們主張張揚個性,放縱自我。舞場中醉生夢死,代表的是西方文化。
二者孰優孰劣,乍看起來,很難考量。因為定義不一樣,比如這篇文章就把放縱定義為進步。橫看成嶺側成峰,每個人所見都不同。但有一個原則,就是要有利於人類,不能毀滅人類,即以人為本。西方文化主張放縱,西方人研究自然科學,發展工業,這樣可以填補放縱的物慾。資本主義也來自西方,資本主義的動力是消費,超前消費和信用卡都是西方人發明的,西方人不斷刺激消費,以達到「進步」的目的。《南懷瑾與彼得聖吉》中有一句話:「刺激生產需要消費,而最大的消費是挑起戰爭」。這話還可以延伸,戰爭的極致就是毀滅。工業革命距今只有兩百多年,人類已經造出了核武器。如果不能克制,是很危險的。這怎麼能說是有利於人類呢?
相比之下,東方文化含蓄得多,處處都在講反省自己,言行謹慎,敬畏自然。《人類簡史》曾提到自我意識的覺醒,假如以此作為起點,在五光十色的世界裡,人心就像奔跑遊蕩的野馬,拉住韁繩總會感到不自在。因此西方文化更能迎合人的心理,當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時候,更多的人將西方稱為進步,由此產生的後果卻少有顧及。所謂懸崖勒馬,臨時抱佛腳,只是偶爾奏效。只怕馬跑得太急,散漫慣了,到時收也收不住,結果不言而喻。
回到這篇文章中來,如作者所言,這只是個人享樂而已,並非道德高下,何必小題大做呢?可也曾聽過:「從善如登,從惡如崩」,小小的螞蟻很不起眼,今天一口明天一口,偌大的河堤也禁受不住。哪能不謹慎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