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梁時代,即公元九〇〇年左右。日本有一位高僧名叫慧鍔,他乘船來到中國,到五台山請了一尊觀音菩薩像,打算迎回日本去供養。船開到蓮花洋地方,忽然開不動了。這法師就向觀音禱告:「菩薩如果不肯到日本去,隨便菩薩要到哪裡,我和尚就跟到哪裡,終身供養」。禱告完畢,船果然開動了,隨風漂泊,來到普陀島的潮音洞旁邊。此時的普陀全無寺院,有一位居民捐獻了幾間房屋,給和尚供養觀音像,又替這房屋取名「不肯去觀音院」。慧鍔法師就在這觀音院內終老。這個不肯去觀音院是普陀的第一所寺院,是紫竹林的前身。
以上摘自豐子愷的《緣緣堂新筆》,這段故事的來歷有二。一是日本佛書《本朝高僧传》,其中慧鍔傳一篇有詳細記載,原文是:「釋慧萼,不詳其姓其許。稟性堅固,涉遠不倦。承和初,奉橘太后之命,賫幣入唐,達登萊榮界,自雁門上五台。經過略偏,乃屆杭州鹽官靈池寺,謁齊安國師,通橘后之旨,請上首義空禪師而歸,始唱禪法。齊衡初,又入支那,再登五台,於嶺頭得觀音聖像,以大中十二年,奉像駕航,將歸本國,過寧波府故昌(國)縣海濱,船著石上,蕩而不行。舟子思載物重,罄出諸物,船尙如故。及聖像出,即能浮矣。此地往時,高麗日本新羅諸國旅人泊此,取道以候風信。蓋觀音大士欲現靈於此,而惠勝福於眾人也。萼不忍離聖像,遂廬奉侍,漸成寶所,號補陀落迦山寺,為南海禪刹名藍。從此本路往來者,香火默禱,分東西風,隨各人願,此又大士妙用也。是以緇白拜禮,不記幾千百人,唱聖號聲應海潮音,而靈應萬變,不可思議也。」這本傳記寫作的年代是我國清雍正年間。根據這篇文章的敘述,慧鍔來華是日本承和初年,比後梁時代稍早。故事與豐子愷所說差不太多,只缺少張姓居民捐房一節。
二是周應賓的《普陀山志》,這本書的記載更詳細:「梁貞明二年,日本僧慧鍔得觀音像於五台山,將歸日本。舟觸新羅礁,蓮花攩洋,舟蔽不前。鍔禱曰:“使我國眾生無緣見佛,當從所向建立精藍。”有頃,舟向潮音洞泊焉。有居民張氏目睹斯異,遂捨所居,築室供之。號為“不肯去觀音院”。」周應賓是明萬曆時人,所以《普陀山志》比《本朝高僧傳》早了大約一百年。這段記載文字雖少,內容卻多,後世關於不肯去觀音院的傳說應該是來源於此,日本佛書可為佐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