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卿慕藺
彥悰傳記載,玄奘大師有個徒弟叫彥悰,他的文采特別好,跟隨玄奘翻譯佛經,很有成就。有人問彥悰:「子與隨彥琮相去幾何?」原來隋朝也有個高僧,精通梵文,是有名的佛經翻譯家,這個高僧叫彥琮,二人生活的年代相差不到一百年,名字也只有一字之差。彥悰的回答很巧妙:「賜也何敢望回,雖長卿慕藺,心宗慕於玉宗,故有以也。」
其中有兩個典故,第一個出自《論語》,端木賜字子貢,他和顏回都是孔子的門生。孔子問子貢與顏回相比如何,子貢答說,我不敢與顏回相比。另一個出自《史記》,漢代司馬相如字長卿,他本來叫「犬子」,因為仰慕戰國時藺相如的為人,所以改名相如。彥悰把自己比作子貢和司馬相如,只是仰慕先輩而已。另外琮這個字本義是玉器,所以他稱之為「玉宗」
鮑靚記井和蔡邕後身
澄觀傳記載,澄觀是唐代僧人。贊寧用「鮑靚記井」和「蔡邕後身」來說明澄觀宿根不昧。鮑靚記得前生事,蔡邕似是張衡的後身,二人都有一些靈異。前者出自《晉書》:「鮑靚……年五歲語父母云:『本是曲陽李家兒,九歲墜井死。』其父母尋訪得李氏,推問皆符驗」後者出自《太平御覽》,但最早的出處應是東晉的《語林》,太平御覽只是引用了其中的話,大意是說張衡死的時候,蔡邕母親剛好有了身孕。而蔡邕和張衡的才華容貌都很相似,所以當時人們都說蔡邕是張衡的後身。
鮑靚好道,相傳活到一百多歲,他的徒弟是葛洪,世稱小仙翁。另據《後漢書》,張衡死於永和四年,而蔡邕和董卓似都是初平三年死,時年六十一歲。張衡卒日和蔡邕生年並不相接。所以這兩件事未必屬實,贊寧只是借用其意而已。
金剛三昧經的來歷
據元曉傳記載,新羅國王的夫人患病,派遣使者來大唐求藥。在海上遇到一個老翁,邀請使者入海面見龍王。龍王對使者說:「國王夫人是青帝第三女,龍宮中有金剛三昧經一部。現在託仗夫人之病,為增上緣。請使者將此經帶到彼國國土,流布世間。」國王見到這本經書,遵從龍王的囑咐,令元曉法師造疏講釋。從此金剛三昧經在世間流傳。